今天是2024年4月27日 星期六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文章内容

黄氏典故(二)

时间:1/10/2014 1:22:00 PM 点击:118

作者: 来源:
  • 伯益挖井
        打一眼水井在现代人眼里是件普通的事。但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挖一眼水井比现代打一口石油井要难得多。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整个地球分配比例是:三山六水一分田。看来水占了地球主要面积。
        传说,黄帝定居陕西以北黄土高原后,连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吃水用水却成了头等大事,开始人们都用雨水,遇到天旱,群民因吃不到水,只好又迁回离河水较近的半坡山川居住。不长时间,定居在黄土高原的群民几乎纷纷走散,各奔东西。黄帝为吃水问题,常常发愁,有一天,他找来懂地质的伯益,询问如何解决高原吃水用水问题。伯益说:“过去咱们的群民都在半山坡居住,前有河水,背靠树林,如今定居在黄土高原什么都好,就是无水可取。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好在平地挖水窖,把雨水盛起来供群民用水”。黄帝沉思了半天,说:“这倒是个办法,不妨先试一试。”伯益动员凡五户人家挖一个水窖。不多久,群民都挖成了水窖。由于不懂如何处理水窖内渗水技术,每盛满窖水,很快就全渗完了。等到人们用水时,个个成了干窖。所以打成的水窖等于无用。
        有一天,伯益一个人去深沟底担水,看见绿汪汪的泉水,独一个蹲在泉水旁边上下观察。他想如果从高原上挖一个深洞,一直挖到沟底,通到有水的地方。人们用水时,再用绳子往上吊,需用多少吊多少,再也不愁无水可用了。
        伯益的想法得到黄帝支持。他积极组织人力,选好地形,整天带领群民挖井。一直挖到底,果然出水了,伯益高兴向黄帝报喜,群民们到处欢腾,到处高喊:“伯益把水挖出来了!”井挖成了,水也出来了,就是吊不上来。人们干着急,没办法。原因是伯益挖井时,只顾往下挖土,没注意井身的端正。几十丈深的井洞,歪歪扭扭。当人们用绳子系着尖底瓶从井口放下去,还没放到井底,就被歪扭的井洞把陶制尖底瓶碰破打碎。后来,有人又采用木桶吊水,木桶虽然一下子碰不破,但盛满的水被歪扭的井洞一碰,水就全洒了。人们爬在井沿上,一眼就可望见井底的水波,可就是吊不上来。群民都埋怨伯益是劳民伤财,远水解不了近渴。
        有一天,黄帝突然召集全体群民,开庆功大会,人们纷纷走来,相互询问:黄帝为谁开庆功会!大家都不知道,等人们到齐后,黄帝站起来向群民宣告:“今天召集大家来,专门庆贺伯益在黄土高原上打井成功,作出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没等黄帝说完,群民们就纷纷议论说:挖了口歪歪扭扭的黑窟窿,只能照见水,就是用不上水,这能算作功劳,有啥可庆贺的?……黄帝听到这些议论,接着又说:“开天辟地以来,高原上能挖出深井水,这本身就是了不起一件大事,这就奠定了我们能不能在黄土高原上定居下来,生存下去。至于井身挖歪了,一时吊不上来水,这是小事,咱们挖它十口八口,把井身挖端正,问题不就解决了吧?”黄帝讲完,亲手奖给伯益两张虎皮,一件鹿皮挂。接着又把伯益挖井的地方命名为“井儿村”(此村现在陕西宝鸡蟠溪乡)。
        从这以后,挖井又重新开始了。由于吸取了第一口井教训,第二、第三口井相继挖成功了。很顺利地把水吊上来。井水不仅清凉,又特别干净,人们食用后,疾病也大大减少。黄土高原就成为人们唯一生存源泉。早先因高原无水被迫迁走的群民,都纷纷迁返回到黄土高原定居。几年来,迁居的群民越来越多,为了便于管理,黄帝命伯益、常先、大鸿等大臣以井划分区域,因而就出现了:“八家为井,井井四道;而分八宅,同井而饮。存亡更守,井为一邻,邻为三朋,朋三为里。里为五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井井有序。”黄帝政治经济从此走向正规轨道。

        阿代写状(黄嵩)
        阿代姓黄,名嵩,字清夫,祖籍安溪,后移居南安,因为生性恢谐,轶事传说颇多。阿代中了举人后,准备上京参加会试。离家数天,不觉已到山东地界。这晚投宿,他听得邻家有位妇人在哀泣。问过店小二,才知道原来这老妇少年失去丈夫,单守一子,年已十八,在山东济南城的将军署当一名马夫。将军有匹宝马,交给这老妇的儿子喂养。那天,他牵着将军的马到桥边喝水,忽然山洪爆发,将军马流得无影无踪。将军知道后,大发雷霆,将马夫拟罪定斩,老妇知道这消息,哭得死去活来。阿代探得底里,将老妇叫到面前,老妇把冤情哭诉一遍,阿代向她宽慰一番,并答应设法救她的儿子。阿代苦苦思索后,就着手写了张状纸,状纸上写道:“昔者东鲁厩焚,夫子唯恐伤人;今日南桥水涨,将军何必问马?”写完之后,差店小二星夜送给将军。这将军虽然是莽夫,对文学却特别嗜好,他看了状子后,连连点首称赞,当夜放回老妇的儿子。老妇自然感恩戴德,带着她的儿子到客栈叩头道谢。第二日阿代不再上京,做当官的虚荣梦,而是取道回乡,不再上京赴试了。
        智弄县官(黄嵩)
        阿代自从在山东代人写状后,取道回乡,从此看透官场的黑暗,对当官的,他都想设法戏弄一番。他邻乡有个农民,生性诙谐,因小时得过天花,满脸麻子,人称他猫太,他和阿代是好朋友,也专一爱作弄当官的。话说这一年,南安的新县令到任,他俩便相约到县署打官司。猫太先递呈子,告阿代放火烧他的水圳,阿代也递上呈子,告猫太过年牛去吃他的屋子。县官看了他们的状纸,认为荒唐至极,十分生气,立刻传他们到县衙对质。县官问猫太说:“你告阿代放火烧你的水圳,是绝无道理的,水圳要怎样放火烧?”猫太说:“大老爷有所不知,小民的水圳是用竹筒做的,今年枯旱,竹筒干透,阿代放火烧了我的水圳,你不但不问罪,还要质备我,不服不服!”县官又问阿代:“那么,你告猫太的牛吃你的屋,又是怎么一回事?”阿代又说:“禀告老爷,我的屋是用稻草搭的,猫太将牛拴在我屋边,屋就被吃掉了。”县官听了无话反驳,哭笑不得,判道:“一个说火烧水,一个说牛吃屋,无理又有理,有理又无理,要告也可以,不告也可以,判你相罪相抵。”听了宣判,阿代和猫太才窍笑而去。

      移花接木(黄歇)
     
         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遗民仍留在潢川坚守残破不堪的家园,有的沦为亡国奴,但他们并没有完全绝望,相反,经过袭变,他们获得新生,以征战、做官和讲学的形式,重振黄姓家族的声威。到了战国晚期,申君黄歇公在楚烈王门下做官,他一心想获得楚王的信任,好伺机报亡国之恨。为了让楚王有个后代,他曾献上好几个美女,但荒淫过度的楚王,却没有本事生养,急得他想不出主意,叹气出神。歇公的心事被赵国来的门客李园发现了。李园原想将自己的妹妹献给楚王,又怕他照样不能生养,白费心机。于是,李园想出个办法,把自己的妹妹嫣嫣送给了春申君歇公。不到三个月功夫,嫣嫣有了身孕。李园和妹妹商量后,将嫣嫣献给楚王,这样,楚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在歇公后代手中。
     
        江夏黄童(黄香)
        黄香公,守文疆,是汉代江夏、今湖北省安陆县人,以孝敬长辈而千古留名。黄香公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家庭里,九岁时,就失去慈祥的母亲,他哭坏了。从此和父亲相依为命,小小年纪的他就懂得孝敬长辈。炎热的夏天,直到半夜仍是暑气腾腾,为了能让父亲睡个好觉,他为父亲驱赶蚊子,放好蚊帐,用扇子把父亲的枕席扇凉;冬天,屋外白雪飘飘,床席冰冻如铁,他躺在父亲的床上,用自己的体温暖好被子后,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常年累月,都是这样。邻居知道了这件事,都称赞小黄香是个好孩子。香公生活朴素,家里没有婢仆,凡事都要他自己动手。他从小刻苦读书,博研经典,能写一手好文章,名传天下,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称誉。后来,香公当了东郡太守,他勤政爱民,忧公如家,郡中因此得到太平。他曾上书要求离职,皇上爱惜人才,又留为尚书令。延光元年迁魏郡太守。
        广州维新路有文疆公祠堂,崇奉尚书令香公。
        广州市西郊,也建有文疆书院。
        近年,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专家学者编写的《新三字经》中,有“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一段,对香公孝敬长辈的美德给予高度的赞扬。

  •                             

    TOPS

    • 热点文章
    • 捐款名单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