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文章内容

《山海经》地名考证

时间:1/22/2013 12:46:00 PM 点击:154

作者:清史所 来源:清史所
  • 一、 昆仑山就是祁连山


    (一)、昆仑

    在《山海经》中,“昆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理名词,因为它是《山海经》的一个地理原点,只有首先确定了它的具体位置,才能相应确定其他的一切。因此,我们对于《山海经》的研究,必须从“昆仑”开始。
    《山海经》中与确定“昆仑”的地理位置直接相关的记载共有3处,下面一一列出:
    《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
    《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昆仑之丘”就是“昆仑之虚”,因为它们都是“帝之下都”。能够确定“昆仑之丘”或“昆仑之虚”方位的一为“西南”(即《西次三经》中“槐江之山”的西南),一为“西北”(即《海内西经》的西北),二者并不矛盾,但最具体的还是“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这四句。
    西海、赤水、黑水,古无确指,因湖泊或河流的变迁是十分频繁的;相对稳定一些的当数“流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沙漠。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在《山海经》中,“昆仑”和“流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请看:在《西次三经》“昆仑之丘”的记载之后,紧接着的是“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也就是说,在“昆仑之丘”的西面770里处有一片沙漠。而《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的前面也有关于“流沙”的记载,文曰:“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这说明在“昆仑之虚”的东北面也有一片沙漠。《海内东经》又说:“国在流沙中者享端、玺唤,在昆仑虚东南。”享端、玺唤国既在“流沙”中,又在“昆仑虚东南”,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昆仑虚”的东南还有一片沙漠。综合以上三点可知,在“昆仑”的东北、东南和西面分别存在着三片沙漠,而这些限定条件是今天的昆仑山所不具备的,因为今天的昆仑山只是在它的北面有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东北面有内蒙古的巴丹吉林、腾格里和毛乌素沙漠,而在它的西面和东南面却决无一片沙漠。因此,《山海经》中的“昆仑之丘”或“昆仑之虚”决非今天的昆仑山而是另有所指。那么,《山海经》中的“昆仑之丘”或“昆仑之虚”究竟是哪一座大山呢?
    翻开中国地形图不难发现,符合上述条件的大山只有一座,那就是位于我国甘肃和青海交界处的祁连山,因为在它的西面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它的东北有巴丹吉林沙漠,而在它的东南有腾格里沙漠。
    祁连山,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祁连山指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的总称,由几条平行山脉组成,绵延1000公里,为黄河与内陆水系的分水岭。狭义的祁连山指其最北的一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峰有武威以南的冷龙岭(4843米)、酒泉以南的祁连山(5547米)和疏勒南山(5808米),多雪峰和冰川(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富林、矿和野生动物资源。本人倾向于认为,“昆仑之丘”或“昆仑之虚”为狭义的祁连山,因为它“方八百里,高万仞。”而古时的“方。。。。。。里”与“高万仞”往往是个虚数,只是极言其广与高而已,不必拘泥。
    “祁连山”又是匈奴语“天山”的意思,《史记。匈奴列传》索隐曰:“祁连一名天山”。而“祁连”与“昆仑”古音正可通转。祁,脂部群纽;昆,文部见纽;见群同属牙音,脂文韵亦近。连,元部来纽;仑,文部来纽;元文韵近又同为来纽。“昆仑”亦应为“天”义。

    (二)、河水

    河水,古为专有名词,特指黄河。
    《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无达,郭璞云:“山名。”
    《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因“禹所导积石山”即阿尼玛卿山,一称玛积雪山,在青海省东南部,延伸至甘肃省南部边境,为昆仑山脉中支,黄河绕流东南侧,故此“渤海”非指今渤海,而是指阿尼玛卿山附近的一个湖泊。
    《西次三经》:“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
    《海外北经》:“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此“河济”之“济”当为“水”字之误。
    《北山经》:“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幼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
    这虽然是古人对黄河源头的一个错误的推测,但也从一方面证明了“昆仑”即祁连山的事实,因从地图上看,祁连山的东北面确有一段黄河流过。

    (三)、赤水

    《西次三经》:“(昆仑之丘)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天之水。”
    《大荒南经》:“有汜天之山,赤水穷焉。”
    《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根据以上记载,我们知道赤水是发源于“昆仑”(即祁连山)东南隅的一条河流。公元四世纪时吐谷浑曾在今青海省青海湖以南的兴海县筑赤水城,因此,赤水当距其不远,而大通河正符合这一特点。
    大通河为湟水支流,在青海省东北部,发源于祁连山脉东段的托来南山和大通山之间,东南流经甘肃、青海边境,在青海民和县享堂入湟水,全长508公里。由此可知,汜天之水当即湟水;而汜天之山当即民和县境内的一座山。

    (四)、洋水

    《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洋水,郭璞云:“或作清。”
    《大荒南经》:“有山名朽涂之山,青水穷焉。”
    朽涂当即丑涂,“青水”当即“清水”之省,洋、清形近。
    《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洋水,郝懿行云:“《水经注》引阚因云:‘汉或为漾,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水。’是洋水即漾水,字之异也。”袁珂案:“《书。禹贡》云:‘幡冢导漾,东流为汉。’即此洋水也。”而本人以为非,因洋水为发源于“昆仑”(即祁连山)西北隅的一条河流,而汉水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的宁强县,与此不合,当另寻答案。
    洋水,当同羌水,或即疏勒河,因其流域甘肃、青海一带为古羌族活动范围,与流经四川境内的岷江古称羌水同理。
    疏勒河源出青海省祁连山脉西段疏勒南山和托来南山之间,西北流经玉门、安西等绿州,注入哈拉湖,与洋水“南入海”合,因一些大湖都可称“海”,如青海、里海等。其“以东,东行,又东北”的“东”字殆即“西”字之误,因古文字二者形近。

    (五)、黑水

    《西次三经》:“(昆仑之丘)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于。”大于,郭璞云:“山名也。”
    《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洋水、黑水出西北隅”。袁珂案:“《书。禹贡》云:‘黑水西河惟雍州。’又云:‘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即此。”黑水,古无确指,诸家推定的黑水位置有:张掖河、大通河、党河、疏勒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漾濞河、怒江、伊洛瓦底江、盘江至西江、陕西城固县黑水(汉江支流)、四川黑水县黑水(岷江支流)等说,本人以为当以党河为是,因党河的上源萨拉河源出青海省祁连山脉西段疏勒南山和党河南山之间,西北流到敦煌县北入疏勒河。而三危山,俗称升雨山,正在甘肃敦煌县东南,属祁连山脉。黑水所流注的大于山当即三危山(升雨山),因“升”与“大”形近,“雨”与“于”音同。
    上节我们推断洋水即疏勒河,而《海内西经》洋水与黑水并提,适足以证明二者相近。

    (六)、弱水、青水

    《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汉书。地理志》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弱水昆仑山祠。”临羌县,西汉所置,治所在今青海湟源东南,其“西北至塞外”,正是祁连山所在。
    《大荒西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
    《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
    弱水上源即今甘肃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与甘州河合流后的黑河(汇北大河后,称额济纳河)。
    黑河上游的甘州河源出祁连山脉,北流到金塔县天仓称弱水(即额济纳河),因此,“青水”当即黑河。
     
     
     四、“四海”与“海内” ( 2004-12-8 15:10 )

    (一)、西海

    西海,古无确指,但《山海经》中的“西海”位于“昆仑”(祁连山)的北面,当即居延海。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可知“昆仑之丘”在“西海之南”,也就是说,“西海”在“昆仑之丘”北面。前面已经证明,“昆仑之丘”即祁连山,而如果由东向西行,祁连山正在流沙(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滨,赤水(大通河)之后,黑水(党河)之前,那么祁连山北面的“西海”自然就是弱水(今额济纳河)流入的居延海了。
    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弱水(今额济纳河)自张掖北来,至下游分为东河、西河等河,汇潴于此。汉称居延泽,魏晋一名西海,唐以后通称居延海。本为一湖。位于汉居延城东北,狭长弯曲,形如初月。东汉建安时置西海郡,治所就在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辖境约当今居延海附近一带。
    《海内经》:“西海之内,流沙之中,有国名曰壑市。”“西海之内,流沙之西,有国名曰汜叶。”均用“西海”和“流沙”来确定一个国家的位置,可见二者相距很近,亦可证明“西海”就是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流沙”)的居延海。

    (二)、南海

    《海内经》:“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前面已经证明,黑水即党河,青水即黑河,因此,这是北以祁连山、东以黑河、西以党河、南以“南海”为界确定若木和若水位置的一段文文字,因此,这里的“南海之外”当为“南海之内”,南海当即今青海湖。
    《大荒南经》:“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术踢。”
    这里的“南海之外”也应为“南海之内”,因前面我们已经证明赤水为大通河,流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那么同样属于以祁连山、大通河、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南海”为四至,则此“南海”亦当为今青海湖。
    《大荒南经》:“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穷焉。”
    “南海之中”同“南海之内”。前面已证,赤水为大通河,汜天之山为青海民和县境内的一座山,因此,此“南海”为青海湖无疑。
    《海内经》:“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此衡山非今衡山,因《大荒北经》言“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炯野之山,上有赤木,青野赤华,名曰若木。”而若木在黑水和青水之间,故此衡山当即衡石山;九阴山当即菌山,九为见纽,菌为群纽,见群同属牙音;桂山当即炯野之山,因为炯野之山一作灰野之山,灰与桂音通。而“有山名三天子之都”句当为后人所加,因《海内东经》言“浙江出三天子都”、“庐江出三天子都”,为后来的事情。

    (三)、东海、北海

    《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
    这就可以一下子确定东海与北海的位置,因为朝鲜是位于日本海之内、黄海之隅的,因此,这里的“东海”决不是今天的东海,而是日本海;这里的“北海”也不是今天的北海,而是黄海。
    《大荒东经》:“黄帝生禺号,禺号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号处东海,是为海神。”
    知禺号与禺京是父子关系,而一为东海之神,一为北海之神,可见东海与黄海亦必相距不远,这与我们推断东海为日本海、北海为黄海是一致的。

    (四)、海内

    海内,即四海之内。而四海,即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前面我们已经证明:东海为今日本海,北海为今黄海,西海为今额济纳河,南海为今青海湖。因此,四海的范围并不是一个正方形,而是一个狭长的长方形。在这个区域里,多是草原与荒漠,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最初确定这四海范围的一定是一个游牧民族,而根据《山海经》以“昆仑之丘”或“昆仑之虚”(即祁连山)为地理原点来看,这个游牧民族应该就是匈奴族,因为,“祁连”是匈奴语“天”的意思。当初,匈奴族一定是从东向西迁移的,这从《大荒西经》中确定“昆仑之丘”的位置为“赤水之后,黑水之前”可以清楚地看出。
     
     七、“海外”、“大荒”与《山经》 ( 2004-12-8 15:35 )

    (一)、海外与大荒

    既然“海内”是指“四海之内”,那么“海外”自然是指“四海之外”。本人研究发现,《海外经》与《大荒经》从内容上有着许多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本人认为,“海外”与“大荒”的地理位置是重合的。
    《海外南经》有"羽民国"、"獾头国"、"不死民"、"周侥国(一曰焦侥国)",《大荒南经》也有"羽民之国"、"不死之国"、"焦侥之国"、"獾头"。
    《海外南经》言:"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大荒南经》亦言:"有人曰凿齿,羿杀之。"
    《海外南经》言:"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唯、豹、离朱、视肉。。。。。。一曰爰有熊、罴、文虎、唯、豹、离朱、丘久、视肉、滹交。"《大荒南经》亦言:"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爰有文贝、离俞、丘久、鹰、延维、视肉、熊、罴、虎、豹。"
    《海外西经》有"一臂国"、"丈夫国"、"女丑之尸"、"巫咸国"、 "女子国"、"轩辕之国",《大荒西经》也有"巫咸"、"女丑之尸"、"女子之国"、"丈夫之国"、"轩辕之国"、"一臂民"。
    《海外西经》言:"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大荒西经》亦言:"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夏后启即夏后开。
    《海外西经》言:"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大荒西经》亦言:"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
    《海外西经》言: "并封。。。。。。前后皆有首",《大荒西经》亦言:"有兽,左右有首,名曰屏蓬",并封即屏蓬也。
    《海外北经》有"一目国"、"深目国"、"无肠之国"、"禹所积石之山",《大荒北经》也有"禹所积石"、"无肠之国"、"深目民之国"、"有人一目"。
    《海外北经》言:"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脐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大荒北经》亦言:"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烛龙即烛阴。
    《海外北经》言:"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
    《大荒北经》亦言:"共工之臣名曰相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邬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海外北经》言:"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大荒北经》亦言:"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海外北经》言:"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
    《大荒北经》亦言:"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海外东经》有"大人国"、"奢比之尸"、"君子国"、"天吴"、"青丘国"、"黑齿国"、"玄股之国",《大荒东经》也有"大人之国"、"君子之国"、"青丘之国"、"黑齿之国"、"天吴"、"有国曰玄股"、"奢比尸"。
    《海外东经》言:"嗟丘,爰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柳、甘且、甘华,百果所生。在东海,两山夹丘,上有树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
    《大荒东经》亦言:"东北海外,又有三青马、三骓、甘华。爰有遗玉、三青鸟、三骓、视肉、甘华、甘且,百谷所在。"此东北海当为东海之误。
    此外,《海外西经》所载"三身国"亦见于《大荒南经》"三身之国";《海外西经》所载"肃慎之国"见于《大荒东经》"肃慎氏之国";《海外西经》"白民之国"亦见于《大荒东经》;《海外北经》"禺强"即《大荒东经》"禺京";《海外东经》"毛民之国"见于《大荒北经》。
    总之,《海外经》与《大荒经》合计6000多字中有2000多字内容相关。

    (二)、《山经》的范围

    目前,有一些研究者驰骋想象,认为《山海经》是一部世界地理古籍,所载地名远布美洲、欧洲、非洲和澳洲,更别提亚洲了。但是,他们的论证是牵强附会的,不足为据。按照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山经》所载地名未超出中国大陆的范围。
    从《山经》看,"南山经"为东南一带山名,如:"南次二经"具区即今太湖,会稽之山在今浙江绍兴、诸暨、乘县、东阳间,"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或"龙身而鸟首"、"龙身而人面",属鸟或龙图腾;
    "西山经"为陕西、内蒙古、青海、甘肃一带山名,如:华山在今陕西东部,太华之山在今华阴南,小华之山在今华县南,南山在今西安南,钟山即今内蒙古境内的阴山,积石之山在今青海东南部,三危之山在今甘肃敦煌一带,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西部和青海东北部,崦嵫之山在今甘肃天水西,用羊祭,或其神人面马身、牛身、羊身,当属羊图腾;
    "北山经"为山西、河南、河北一带山名,如太行之山在今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间,王屋之山在今山西阳城西南、河南济源西北,碣石之山在今河北昌黎北,雁门之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其神皆人面蛇身"或"蛇身人面"、"彘身而八足蛇尾",属蛇图腾;
    "东山经"为山东、山西、河南一带山名,如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姑射之山在今山西临汾西,缑氏之山在今河南缑氏,"其神皆人身龙首"、"人身而羊角"、当属龙或羊图腾;
    "中山经"为山西、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一带山名,霍山在今山西霍县西,昆吾之山在今河南许昌东,阳华之山在今陕西华阴西,荆山在今湖北保康东南、南漳西南,岷山在今四川西北部,朝歌之山在今河南社旗、方城一带,洞庭之山在今湖南岳阳西的洞庭湖中,柴桑之山在今江西九江西南,"其神皆人面而鸟身"或"豕面而人身"、"马身而龙首",为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而《海内东经》自"岷三江"以下内容当属《水经》。
    《大荒南经》言:“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穷焉。又有贾山,汔水出焉。又有言山。又有登备之山。有契契之山。又有蒲山,澧水出焉。又有隗山,其西有丹,其东有玉。又南有山,漂水出焉。有尾山。有翠山。”其中有许多山水又见于它经,如:
    《海外西经》言:“巫咸国。。。。。。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登葆山即登备之山。
    《西山经》有“翠山”。
    《西山经》言:“(鬼山)是淳于西海,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鬼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多玉”与“多丹粟”与隗山同。而耆童即老童。《大荒西经》言:“有芒山。有桂山。有摇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摇山,始作乐风。”摇山当即同经桃山,芒山当即同经虻山。桂山同。
    《大荒西经》言:“有比翼之鸟。”《海外南经》有比翼鸟,当即《西山经》崇吾之山的蛮蛮鸟。知《海外南经》与《大荒西经》和《西山经》也有重合处。
    知《大荒南经》与《海外西经》和《西山经》有重合之处,此盖因“西海”与“南海”相近。
    《东山经》言:“(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歧踵之山。”《海外北经》有歧踵国。知《海外北经》与《东山经》有重合处。此盖因“东海”与“北海”相近。

     

  •                             

    TOPS

    • 热点文章
    • 捐款名单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