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文章内容

家谱的地方性特色及价值

时间:4/29/2012 3:31:00 PM 点击:466

作者: 来源:
  •  作者介绍:徐建华(1958—),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它产生于上古时期的商朝,完善于封建时代。3000多年来,家谱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价值与特色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在历史上,家谱曾有多种名称,家谱仅是其中使用得最多和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从古至今,家谱类文献的名称大致还有:谱、谱牒、族谱、族系录、族姓昭穆记、族志、宗谱、宗簿、宗系谱、家乘、家牒、家史、家志、家记、百家集谱、世录、世家、世本、世纪、世谱、世传、世系录、世家谱、支谱、本支世系、枝分谱、帝系、玉牒、辨宗录、偕日谱、系谱、图谱、新谱、星源集庆、列姓谱牒、血脉谱、源派谱、系叶谱、述系谱、大同谱、大成谱、氏族要状、中表簿、房从谱、维城录、谱录、祖谱、联宗谱、真谱、渊源录、家世渊源录、源流考、世典、世牒、世思录、家模汇编、乡贤录、会谱德庆编、私谱、传芳集、本书、系谱、清芬志、家传簿、先德传、续香集、房谱、祠谱、坟谱、近谱、会谱、全谱、合谱、统谱、通谱、统宗谱、宗世谱、总谱等。
    我国家谱文献的起源很早,可“家谱”一词的出现,却晚了许多。最早出现于何时,已不可考。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记录,是六朝时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书中曾引用了《王氏家谱》,唐初李善《文选注》中,则不仅引用了《王氏家谱》,还引用了《颜氏家谱》。此外,《隋书·经籍志》中也著录有《杨氏家谱状及墓记》。这几部家谱,当为南北朝时人所撰。我们知道,某一词语被用做书名而存在,理应是在使用比较广泛,词义相对成熟之后。由此可以得出:“家谱”一词的出现,必定是在南北朝之前,但限于资料,不敢妄断。不过,如果这样说,即“家谱”一词的出现,最晚不过南北朝,想必不会错。
    家谱的命名,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堂号、几修等内容,如《汾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有地名、姓氏、几修;《六修严氏家谱》,只有几修和姓氏;《黄山王氏辅德堂支谱》,有地名、姓氏、堂号;《倪氏报本堂重修家乘》,有姓氏、堂号、几修;《陇西李氏宗谱》,有地望、姓氏。也有一些家谱将由何处迁来也标识在名称上,如《锡山过氏浒塘派迁常支谱》,即由无锡迁至常州的过姓浒塘支派的家谱。还有一些则标上具体住处,如《毗陵修善里胡氏宗谱》,标明毗陵(武进县古名)修善里,以区别同县同姓家族。此外,还有一些家谱修成后,采用一些极为特殊的带有一定寓意的名称,如清代初年句容华渚修成华氏家谱54卷后,没有按照一般惯例命名,而冠名《华氏本书》。看了此书义例,方才了解到这个名称的意义是为了“正本求源”。清光绪年间,钱日煦修成家谱10卷,命名为《吴越钱氏清芬志》,取义于两晋时陆机《文赋》中“诵先人之清芬”之意。民国年间,袁镛修成家谱《数典不忘》一卷,这是反《左传》中“数典忘祖”之意。像这类取名方式,在家谱中并不常见,一般还是采用地名、郡望、姓氏、几修加上家谱字样来命名。

    家谱,从严格意义上看,大约只能算是一种准地方文献,或者说,即使在家谱的名称中能够看到地名之类的标识,也很难认为是完全的地方文献。这是因为:
    首先,在家谱名称中所标的地名,并不完全是现居住地,有很多是始迁祖的迁入地、迁出地,更多的是仅具有象征意义的地名——“郡望”,如《东海徐氏家谱》中的“东海”之类,这其中,又大多不是当今的地名,而是古地名或异名。
    其次,作为地方文献,理应具有地方意义的统计价值,可家谱在方面却具有先天的不足。比如清朝康熙、乾隆两代所修的《孔子世家谱》及其以前历代所修的《孔氏族谱》,收录范围仅为孔府所在的曲阜一带孔子后裔,对于迁出的孔子后代则一律不收录,这些家谱,应该说具有较为典型的地方文献色彩。可到了民国年间,由于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更,使得新修的《孔子世家谱》突破了以往的藩篱,收录范围有了很大扩展,除了收录世居曲阜,象征血缘亲疏远近的20派、60户之外,对于历代外迁的各支派也都进行了登录,大约有121个支派,涉及江西、四川、浙江、河南、江苏、广西、福建、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等十几个省区。近几年来,由于“六十年一大修”期限的到来,新修《孔子世家谱》又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为新修《孔子世家谱》做准备,在统计家族成员时发现,孔子后裔现有数百万,分布地域极为广泛,国内基本上各省、市均有,海外的则遍布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在云南的后裔,还有改姓或变换民族的。如果这些全部收录,则新修成的《孔子世家谱》,从地域意义上看,价值不明显,而所具有的统计意义,则基本体现在家族之中。
    从古今所修的孔子家族家谱来看,可分为清朝之前和民国之后两大类型,清朝之前的地域特点明显,清朝之后的地域特点不明显,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本家族的地域分布。从这个意义上讲,家谱只能算是一种准地方文献。作为中国家谱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孔子家族家谱是这样,其他家族的家谱也大致不会相差太远。

    古往今来,家谱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有口传家谱和实物形态的,如结绳家谱。文字出现之后,根据载体和书写方式的不同,保存至今的有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刻家谱、塔谱、手写家谱、谱单和印制家谱等多种。
    从上古以来,历代所修家谱是难以计数的,这其中绝大部分因年代久远,已经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留传至今的和新修的家谱,大约不会少于3万种。这些家谱,分藏于海内外各类公藏机构和私人手中,其中公藏占有主导部分,私藏也不容轻视,尤其是新修家谱的收藏,私藏肯定超过公藏。国内公藏以各级、各类型图书馆为大宗,尤其是省级公共图书馆;此外,在各地的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档案室、文物商店、修志会、公安局,以及临时机构清退办中,也都有多少不等的收藏。
    图书馆中,上海图书馆的收藏遥遥领先,共收藏家谱11000多种,近10万册,地域覆盖20个省区,以浙江、安徽居多,姓氏涉及328个,其中不乏名谱和近、现代名人家谱。其次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3000多种,善本较多。国内另一个收藏3000多种以上的单位是山西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但以缩微胶卷为主。收藏在千种以上和千种左右的大约有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等,收藏百种以上的有安徽省图书馆、天一阁藏书楼、吉林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黄山市博物馆等。
    台湾地区原来收藏的家谱数量较少,但近

    总页数:3 第一页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 末页
  •                             

    TOPS

    • 热点文章
    • 捐款名单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