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文章内容

家谱的地方性特色及价值

时间:4/29/2012 3:31:00 PM 点击:217

作者: 来源:
  • 几十年来,台湾掀起了新修家谱的热潮,据1987年出版的《台湾区族谱目录》记载,共有106000多种,绝大部分为近年新作,质量参差不齐。以前台湾收藏家谱最多的是《联合报》文化基金会下辖的国学文献馆,1996年3月,国学文献馆将馆藏家谱全部捐给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加上原先馆藏,如今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收藏家谱最多,达1万余种,其中包括部分韩国和琉球家谱。
    香港地区以香港大学图书馆最多,共收藏历代家谱原件和家谱缩微胶卷700余种,其它公私收藏均不太多。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十分注意收集中国的文献资料,家谱是其中之一。据日本学者多贺秋五郎所著《宗族之研究》和其它目录著录,日本藏中国家谱以东洋文库为最多,共800多种,还有大量的家谱胶卷;其次为国会图书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和东洋学文献中心等,总计约1500多种。
    美国收藏中国家谱最著名的是总部设在犹他州盐湖城的犹他家谱学会(GSU)。该学会图书馆共收藏有关中国家谱17000多种,范围包括中国各省市,其中以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数省居多,所藏家谱全部拍成缩微胶卷。此外,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也分别藏有数十至数千种不等。
    随着人们对家谱价值认识的日渐深入,对家谱的记录与整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出现了一批专门性的家谱目录。其中较著名的有1978年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所编《族谱目录》,收录馆藏家谱原件374种,缩微胶卷92种;1987年台湾《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出版的盛清沂所编《国学文献馆现藏中国族谱资料目录(初辑)》,收录馆藏以缩微胶卷为主的家谱文献1900多种;同年,台湾省各姓历史渊源发展研究会发行了赵振绩、陈美桂合编的《台湾区族谱目录》,收录台湾地区公私所藏各类家谱10600余部,成为一时之冠。
    20世纪90年代之前,祖国大陆的家谱目录基本存在于未公开出版的各图书馆所编的馆藏善本或古籍目录之中,少有单独列出的。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共收录馆藏旧修家谱11700余种。
    1992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反映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收藏中国家谱胶卷状况的《中国家谱目录》,共收录家谱缩微胶卷176盘,2565种。
    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国家档案局、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联合编制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这部目录共收录内地400多家图书馆、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文物商店等单位和海外公、私收藏的内地与港、澳、台地区1949年以前编制的家谱资料14761种。
    当今最值得期盼的家谱目录是正在进行中的上海图书馆主持编制的《中国家谱总目》。该项目于2000年6月由上海图书馆向国家有关方面申报立项并获得通过,其收录范围包括:“举凡中国(包括台、港、澳地区)、外国藏书机构收藏和散见于民间的2000年之前刊印的用汉字记载的中国各民族家谱,包括以家乘、族谱、世谱、支谱、房谱、宗谱、统谱、总谱、通谱等命名的谱牒,无论刊印本、未刊稿本、抄本,还是复印本和缩微复制本,旁及具有家族世系、考订家族世系源流等资料图籍,概加收录。”可以说这是一部全新的、囊括海内外公私收藏的家谱联合目录。

    不同时代的家谱,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都曾发挥过不同的作用。从商周到汉代,家谱的主要作用是祭祀祖先、证明血统、辨别世系,同时,又是权力和财产继承的依据。进入魏晋南北朝的门阀社会后,家谱在政治、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性大大增强,家谱的主要作用是证明门第,做官、婚姻嫁娶以及社会交往等,都要以家谱为依据,家谱由家族文献转而成为一种政治工具。隋唐两代,取士多由科举,家谱在选官方面的政治作用削弱,但在婚姻等方面的作用增大。宋代以后,取士、婚嫁不看重门第,各社会阶层的成员升降变迁也很频繁,家谱的政治作用基本消失,编修家谱成为家族内部的事情,家谱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宋元明清几代家谱的纂修主要是为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尊祖、敬宗、睦族,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后代,提高本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家谱的教育功能增强,家谱中大量出现家族祖先的善举恩荣和各种家训、家箴,对于传播封建伦理、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一定作用。因而,家谱的纂修无论是唐代以前还是宋代以后,往往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此外,明清两代科举取士,各地中举名额都有一定数额,一些考生往往冒移籍贯,避多就少,迁往文化相对不发达地区,以期容易考上,就如同当今高考前变更籍贯一般,为此,经常引起诉讼,家谱此时又将发挥证明作用。清代旗人袭爵、出仕,需要出示家谱以为凭据,这可以看做是家谱的政治作用的一点绪余。
    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它的价值在当代大致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对于古代人物研究具有相当权威的资料价值。查考古代人物,大多是通过正史中的传记,古代的文集、笔记和方志等,而不太知名的人物就很难找到。由于家谱的特点是记录家族人物,在世系录中于每人之下,均注明属于何支、何房及名、字、号、行第、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妻室、子女、墓地,尤其对功名、官阶等记载较详,艺文中还会收录有关行状、传记、墓志等资料,重要人物专门写有传记。这些资料,虽然会有溢美之词,但大多数内容还是可靠的。通过家谱,我们不仅可以知道我们所要了解的人物本身的情况,还可以了解他们的世系,即祖先情况和子女情况。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目光逐步投射到家谱,利用家谱资料,纠正了过去历史人物研究中的很多疑点。如有人利用《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考证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是辽阳,后迁居沈阳,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河北丰润,曹雪芹的先人原为明朝军官,在战争中投降了满人,开始隶属于汉军旗,后改归满洲正白旗。家谱资料的使用,使得红学研究中几大疑问之一的曹雪芹的祖籍和旗籍问题得以解决。来新夏先生曾从《华亭王氏族谱》所附《鹤间草堂主人自述苦状》中,考证出研究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的一部甚为有用的文件汇编《溃痈流毒》的作者为青浦人王清瑞,填补了研究空白。
    第二,对于人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家谱中的世系,是家谱中最基本的部分,有关族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有详细记载,比官方记录要详细而可靠得多。通过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家族各个时期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的增减速度和原因、人口的社会构成、职业、文化状况、婚姻状况、寿命等等。比如从清代玉牒中,我们可以统计出这么一个数字,清朝的历代皇帝一共生了103个皇子(不包括皇帝),82个皇女,他们的平均寿命,皇子为32岁,皇女为26岁,大量死于5岁之前。如康熙皇帝共有35个皇子、20个皇女,5岁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活到18岁以上的皇子只有20人、皇女8人;其余的皇子、皇女中,又大部分死于40岁左右的中年。皇家的卫生条件和生活条件要比民间优越得多,可还有这么高的死亡率,尤其皇族女子死亡率比男子高,平均寿命比男子短。这种现象很值得研究,这类资料,除了家谱,是无法从其它方面获得的。
    第三,为封建时
  •                             

    TOPS

    • 热点文章
    • 捐款名单
     
    回顶部